close

梅天穆:被拒絕的耶穌——基督教在蒙古傳教的失敗

[導讀]當一種世界性或者普遍性宗教與一種傳統的宗教接觸時,傳統宗教的追隨者出於自願或者被迫,通常都會皈依。而13世紀的蒙古人在歷史上是反常規的。從表面上看,這可能並不令人驚訝,因為蒙古帝國實行一種寬容的宗教政策——這在前現代甚至現代都是罕見的。本文以基督教在蒙古傳教的失敗為切入點,對此現象做出瞭深入解析,特此編發。

讓蒙古人皈依

由於蒙古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其他的政權自然會想要跟它建立某種聯系,甚至想要使它皈依自己的宗教。基督教世界也不例外。自從長老約翰的傳說出現以來,西歐一直在尋求一支東方的基督教同盟來對抗穆斯林。最初,許多人以為蒙古人就是長老約翰的軍隊,但是在蒙古人入侵匈牙利之後,歐洲人很快就發現自己想錯瞭。

不過,這並沒有阻止他們繼續夢想蒙古的大汗會皈依基督教。據謠傳,如撒裡答(拔都之子)這樣的蒙古諸王以及一些公主和皇後都是基督徒,教皇有理由相信蒙古人可以皈依。教皇像其他宗教的領袖一樣相信,如果統治精英皈依瞭,民眾便會緊隨其後。

由於希望讓蒙古人皈依,並且著實擔心蒙古人會攻打基督教世界,所謂的“蒙古使團”便出現瞭。教皇英諾森四世派出數位教士,帶著書信向蒙古進發。書信中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申斥蒙古人對基督徒的攻擊,並告知他們如果不住手就會面臨上帝的懲罰。第二部分是描述天主教的教義和蒙古人應該皈依的原因。

盡管教皇英諾森四世懷著良好的意圖,但是這些傳教的嘗試皆以失敗告終,主要是因為教皇以及其他歐洲人可能都不太瞭解草原上的外交和蒙古人的實力。貴由大汗對英諾森四世的回信以簡短、清晰和語氣兇惡而著稱。貴由回信的核心內容便是,蒙古人已經征服瞭所有對抗和不肯臣服於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的人:

天命令我們消滅他們,將他們交到我們手上。如果不是天如此做,人怎能辦到?你們西方人相信自己獨為基督徒,而他人非也。你們如何知道天將降恩於何人?我們崇拜上天,以天之力,從東到西,摧毀大地。若非天之氣力,人如何能做到?……如果你們不相信我們的話,不遵守長生天的命令,不聽從我們的忠告,我們將確認你們意圖開戰。其後果我們不知道,隻有天知道。



教皇英諾森四世



貴由大汗

教皇英諾森四世在收到貴由的回信之後,又發出瞭第二封信,聲明自己無意開戰,隻是尋求救贖蒙古人的靈魂。不幸的是,他也從根本上破壞瞭自己的懷柔企圖,因為他堅持說蒙古人有遭到上帝懲罰的危險。相當清楚的一點就是,英諾森四世徒勞無功,因為這一說法無法動搖蒙古人,他們相信天是站在自己一邊的。而且在蒙古人的眼中,教皇並不是上帝在世上的唯一代表。

教皇英諾森四世並不是唯一一位試圖與蒙古人達成某種和解的基督教領袖。法國國王路易四世也派出使節,前往蒙古大汗處尋求結盟,以共同抗擊穆斯林。這些使節也失敗瞭,因為蒙古人將他們看作向蒙古臣服和納貢的人。

事實上,蒙古人有充分的理由將路易四世的使團看作臣服的象征;路易四世為奪回基督教聖地而付出瞭全部的熱情和努力,但是他的失敗遠遠多於他取得的微小勝利。在蒙古人看來,路易四世向他們表示臣服以獲得幫助來對抗他的敵人,尤其是在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0)失敗之後,這是很合乎邏輯的。

因此,基督徒向蒙古人傳教的早期嘗試,或者至少是與他們拉近距離的努力,都是十足的失敗。這可能主要應歸咎於教廷對其他宗教的態度。西歐盡管卷入瞭十字軍東征,但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相比仍然是一種閉塞的文化。歐洲人的思維模式在整體上比駐聖地的法蘭克人、與之敵對的穆斯林甚至已經處在蒙古人統治之下的羅斯人都更加閉塞。除瞭與東方的東正教以及西班牙和西西裡的伊斯蘭教相鄰的邊境居民,歐洲拉丁人與其他文化沒有足夠的接觸,尚未認識到文化交流中的隔閡,不論是宗教、外交還是其他方面。

西歐人傾向於認為自身高於所遇到的其他任何族群、文化和宗教。教廷痛斥穆斯林君主不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在其領地內傳教,但是教皇英諾森四世並不認為這種禁令應該是相互的。因此,天主教的傳教士和教皇們蔑視土著風習,認為聶思脫裡派基督徒走上瞭歧路。這也導致他們在試圖將蒙古大汗引向天主教信仰的同時,也向蒙古人發出瞭上帝懲罰的警告。對於西方人而言,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天主教,此外別無他路可行。

這並不是說,這條路一定是筆直且狹窄的。教皇英諾森四世確實嘗試靜電油煙處理機出租瞭減緩對異教和異端用兵。1245年,他發佈瞭教皇訓諭,與教皇格裡高利九世(Gregory IX)於1235年發佈的訓諭類似,為促進傳教而授予瞭傳教士以特別權力。

其中最重要的四項特權是:有權在任何地方聆聽懺悔;免於被開除教籍之罪;允許在各種不規范的儀式下皈依;在基本上不偏離天主教道路的情況下盡可能簡單地實現皈依。此外,訓諭中還包含瞭一個列表,其中列有18種人,包括各種族群和教派,都被設定為傳教的目標。可以想見,鑒於蒙古帝國幅員遼闊,這18種人多數都住在蒙古控制的地區。

即使有瞭這些新的特權,天主教傳教士也沒能對蒙古人造成影響。西方人視野狹隘,自視甚高,這可能對他們的傳教活動造成瞭最壞的影響。聶思脫裡派基督徒的存在沒有任何助益,因為他們為蒙古人展示瞭基督教的一種樣式。盡管蒙古人當中有一定數量的聶思脫裡派基督徒(即景教徒),但是蒙古的大汗們油煙處理機租賃總體上對他們不太尊崇。而聶思脫裡派基督徒整體上對於各種文化及其融合的態度更加開放。

休斯頓(G. W. Houston)寫道:

“聶思脫裡派的傳教活動大概不抱有這些(與天主教一樣的)偏見,(聶思脫裡派基督徒)自由地將地方宗教的風習納入其教派之中。”

哈贊諾夫(Anatoly Khazanov)對於教廷到蒙古傳教的失敗有另外一個相關的觀點:

竊以為,他們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與他們宣稱教會權力高於世俗權力有關。遊牧統治者擔心,皈依基督教將威脅到他們的獨立性。

這兩位學者的觀點都是正確的,至少是部分正確的。如休斯頓所揭示的,聶思脫裡派基督徒相對於天主教徒確實有一個優勢,即他們的教派融合性更強,能夠接納各種文化。不僅如此,如哈贊諾夫正確觀察到的,聶思脫裡派基督徒沒有像教皇在歐洲那樣,在蒙古人之上建立任何神權。

另一方面,我必須反對哈贊諾夫提出的蒙古統治者擔心皈依天主教將導致失去獨立性這一觀點。有很多證據表明,蒙古人不會容忍任何對他們權力的威脅,不論來自世俗勢力還是宗教人物。

成吉思汗處死瞭帖卜騰格裡,就是因為這位強大的薩滿試圖掌握政治權力。蒙古人終結瞭阿拔斯王朝哈裡發的統治,因為哈裡發至少在理論上能夠得到神權和世俗權力。鑒於教廷試圖將自己置於世俗統治者之上,如果蒙古人侵入羅馬,那麼教皇大概會遭遇與哈裡發相同的命運。不過,種種事件令教皇相信,自己能夠讓蒙古人皈依。

失敗的傳教

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基督教傳教士誤認為蒙古帝國皈依的條件已經成熟。蒙古草原盡管在多數時代都不處於東西方交通的主路上,但即使在蒙古帝國形成之前也並不是與其他宗教隔絕的。

在約1009年,傳教和商業的聯系逐漸使蒙古草原中央的克烈人皈依瞭景教。這一年,巴格達的聶思脫裡派主教收到瞭木鹿城主教阿卜迪朔(Ebedyeshu)的信件,信中稱克烈人需要牧師和執事去施行洗禮。皈依者的確切數目不詳,但是一般認為有20000名克烈人。很多乃蠻人、蔑兒乞人和汪古人也皈依瞭,不過是基督教與薩滿教並存。



因此,克烈、乃蠻、蔑兒乞、汪古諸部被納入大蒙古國之後,景教分佈廣泛,但在蒙古人中並不占主導地位。無論如何,大多數蒙古人仍維持其原初信仰。盡管景教徒並不占多數,但他們對蒙古人造成瞭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因為很多蒙古精英的妻子以及統治機構中的一些高級官員都出自克烈、乃蠻諸部。

窩闊臺汗(1229-1241年在位)的宰相鎮海(卒於1252年)就是一名景教徒。此外,拖雷之妻克烈人唆魯禾帖尼(卒於1252年)、窩闊臺之妃蔑兒乞人脫列哥那(卒於1246年)、貴由之妻蔑兒乞人斡兀立海迷失(卒於1252年)等人也都是景教徒。教廷一直將大汗的基督徒後妃視為使大汗皈依的一條途徑,然而這條途徑的傳教效果是極小的。無論如何,基督教的影響在帝國上層是存在的。

蒙古帝國分裂之後,蒙古人與西歐的關系進入瞭考慮結盟的新階段。不過在這一階段,靜電油煙機租賃基本上是由蒙古人發起聯系,而教廷則小心翼翼地接受蒙古人的提議,同時對蒙古人的皈依漸已不抱樂觀態度。

平心而論,教廷確實也嘗試瞭向蒙古人傳教的新方法,但宗教本質的隔閡仍然無法逾越。蒙古人提出與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聯姻,教皇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強硬地教導他謝絕瞭聯姻。亞歷山大四世承認,蒙古軍事機器確實是他面前的一個威脅,但他也正確地認識到,這種聯姻最終會導致匈牙利屈服於蒙古。

支持亞歷山大四世邏輯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蒙古人不是基督徒,因此在教廷看來是無法信任的。蒙古人沒有受洗,又怎麼會尊重在基督教堂中的宣誓,而這是鞏固聯盟的通常做法。第二個原因則更為準確,聯姻會讓匈牙利成為蒙古的諸侯,而不是對等的盟國。前文已論,這是蒙古人的標準做法。汗的女兒實際上代表她的父親成為當地的統治者或執政者。

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沒有妨礙教廷希冀蒙古統治精英(當然最好是汗)皈依,並相信民眾會加以效法。盡管之前蒙古與教廷的關系史顯示蒙古人不會皈依,但是教廷仍然沉溺於這一美夢,因為蒙古上層有不少基督徒。

這並不是沒有證據的,因為對蒙古人皈依的樂觀態度出現於蒙古帝國分裂之時。伊利汗國開始與羅馬交涉,尋求盟友來抵禦敵對國傢的包圍。1274年,伊利汗阿八哈的使者邁出瞭移除主要障礙的第一步-他們受瞭洗禮。因此他們不再是異教徒瞭,可以代表阿八哈汗進行交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brfy8vty 的頭像
    nabrfy8vty

    史瑞克的開箱文

    nabrfy8v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